認知癥的發(fā)生概率會隨著年齡增加而大大增大,尤其多見于80歲以上的高齡老人。
對于認知癥老人的家人和朋友來說,大的痛苦莫過于看著那么熟悉的人漸行漸遠,直至面目全非。
國外一些國家,對于認知癥照護都有相當?shù)奶剿骱统删,也有很多值得借鑒的地方。
日本:老人挑選興趣活動
近年來,日本許多養(yǎng)老機構都把針對認知癥老人的照護,作為護理攻關的重點,因為這一特殊人群的增長速度十分迅速,截至2012年,日本的認知癥老人已達462萬,到2025年將超過700萬人。
這棟隱藏在居民區(qū)里的小樓屬于日醫(yī)集團,其中有三層屬于認知癥老人之家。每層9位,一共住著27位認知癥老人。目前,還有10位老人在排隊等候入住。
在這里,三位老人配備一位介護員。但他們的職責不是代勞和照料,而是看護和引導。
認知癥的一大特征就是大腦機能的退化,因此,鍛煉大腦的活動顯得尤為重要。在這個認知癥老人之家,每天至少要安排老人們參加120分鐘的創(chuàng)造活動,由動手到動腦,做做手工、寫寫畫畫,多種內容,全由老人按照自己的興趣挑選。
德國:個人傳記護理法
由于發(fā)病機理復雜,每個認知癥老人的癥狀都不相同,因此刺激他大腦機能的興奮點就不盡相同。隨著科學研究的深入,有針對性的個性化護理手法,開始在一些養(yǎng)老機構運用。
這家位于德國馬格德堡的維塔納斯認知癥老人護理中心,住著120多位認知癥老人。從硬件設計上,這家專業(yè)機構就充分考慮了人性化、個性化的需求。
比如養(yǎng)老院的墻紙都是用的暖色調,墻上掛的畫都色彩明亮。
比如針對認知癥老人健忘的特點,做非常精心的設計。像其中一位老人最喜歡家里的一只小狗,他的門口就掛著一只絨毛玩具小狗,這樣子老人每次回去時候就知道自己的家在哪里了。
為了給老人營造家的感覺,每一間房間都是獨一無二的,在她們入住前,工作人員會去老人的家中測量房間,和老人一同決定帶哪些家具來,這就意味著,養(yǎng)老院里家具、花草的布置都和老人自己家中可以很接近。
在整個養(yǎng)老院,老人們按照不同的照護方式被安排在不同的區(qū)域。
二樓,是專門運用“個人傳記”心理治療法來護理的區(qū)域,一共住著33位老人。這種心理療法由德國的埃文•伯姆教授提出,在他看來,認知癥老人希望自己仍然是有用的,需要獲得更多的認可和自信。而要做到這一點,最重要的就是要為每一位老人建立獨特的個人傳記。
每位老人在入院時,院方都會通過與老人及其家屬的溝通,獲得老人的過往生活經歷、生活習慣、興趣愛好等大量信息。有了這些背景資料,護理人員就能制訂出個性化的護理方案。
卡琳.麥尼克說:“比如有一位老太太,她過去是教德語和數(shù)學的。她來我們這兒的時候總是吵著想回家,我們通過一定的方法了解到她的記憶停留在18歲的學習時期,就讓她做數(shù)學題、聽寫等,然后她每天都會做這些,后來她呆在這里就感覺像在家里一樣了!
丹麥:精心護理友善環(huán)境
對于暴躁型的認知癥老人,該用怎樣的特殊護理呢?丹麥的瑪麗養(yǎng)老院,以護理重度認知癥老人見長。
在這家養(yǎng)老院的90位老人中,有17%為暴躁型認知癥老人。由于丹麥法律規(guī)定不能限制人身自由,因此即便是暴躁型認知癥老人,也不能把他們一鎖了之,強制限制他們的行動自由。那么,如何來保證他們的安全呢?
養(yǎng)老院在設計上花了一番心思。大門開關,設置在老人注意不到的地方,而老人活動區(qū)域內另一扇活動的大門,被巧妙地裝飾起來,老人即使經過也不會走出這扇門。
這些精心的設計,都是在不違背老人意愿的前提下,給他們創(chuàng)造一個安全、友善的環(huán)境。而失去安全感,正是很多認知癥老人之所以會暴躁不安的原因。為了安撫他們急躁易怒的情緒,瑪麗養(yǎng)老院的護理人員還運用了不少道具,比如各種毛絨玩具。據(jù)研究表明,認知癥老人最后只會感知到動物或玩偶。
尋常的下午茶時光,護理人員也會使用一些小"伎倆",舉杯、干杯、喝咖啡,護理員的每一個動作,老人都會模仿后再做一遍。雖然是一些小舉動,卻是幫助老人盡量融入集體,恢復正常的生活。
目前看來,這種精心細致護理手法,收到了良好效果。不少靠藥物來控制情緒的認知癥老人,在經過一段時間的護理后,用藥量減少了三分之一。
荷蘭舊物博物館:場景還原
認知癥老人往往反而記得住遙遠的往事,用他們年輕時代常用的生活道具、比如餐具來調動他們的記憶非常有效。
在荷蘭鹿特丹市附近的這家生命公寓地下一層,有一個認知癥老人尋回記憶的寶庫,舊物博物館。
舊物博物館按照老人的日常生活場景,分成客廳、廚房、臥室、工具間等多個主題區(qū)域,每個區(qū)域都擺滿了從全國各地搜集來的各種舊時的物品。從精致的陶瓷擺設,到復古的鐵制罐頭,每一個物品都花盡了心思。
一些患有嚴重認知癥的老人,一旦進了博物館后就恢復了活力,有人甚至會流淚。人們會一起隨著音樂跳舞,一邊哭一邊跳,大家就這樣聚在一起。
博物館的設計者說,認知癥老人很容易封閉自己,無法認知周圍的新事物,但對過去的記憶卻印象深刻,這便是他們與外界溝通的最好媒介。
熟悉的物件能驅走老人內心的孤獨,讓他們感到親切、自尊和快樂。舊物博物館按照老人的日常生活場景,分成客廳、廚房、臥室、工具間等多個主題區(qū)域,每個區(qū)域都擺滿了從全國各地搜集來的各種舊時的物品。
荷蘭認知村:讓老人與正常人無異
為認知癥老人建造“認知癥村”,我們拜訪了位于里瓦斯的一個村,這里共有180名住戶,其中近三分之一是認知癥老人。這里沒有高墻護欄,整個環(huán)境被設計成完全開放的空間。
老人的家屬隨時可以造訪,老人被送到這里時,養(yǎng)老院會專門安排一個多學科的專家組,包括醫(yī)生、護士、心理咨詢師、理療師在內,一同與家屬商議,制定護理計劃。護理人員每天會記錄下老人的狀況或出現(xiàn)的問題,每半年與家屬溝通一次,不斷更新護理計劃。
尊重和平等,是這個社區(qū)在護理認知癥老人時,最注重的理念。在他們看來,只有讓老人相信自己與正常人無異,他們的病癥才能得到好的緩解。事實上,如果沒有胸前的銘牌,我們根本分辨不出在這里走動的哪些是老人家屬,哪些是工作人員。
“我們穿著自己的衣服,因為是住在這里的老人邀請我們來的。如果我們穿白色的統(tǒng)一工作服,會讓他們聯(lián)想到醫(yī)院。這里不是醫(yī)院,而是他們的家,所以我們會適應他們的習慣!
與別的養(yǎng)老院不同,這里認知癥老人護理專區(qū)的每個樓層都分為兩個單元,每個單元里住著8位老人,老人們有自己獨立的房間,并共享客廳,供休息、用餐。
這種單元式安排,既保持了環(huán)境的安靜,又能讓老人找到歸屬感,同時也方便了護理人員照看每一位老人。
正因為如此,在這里我們看到的很多認知癥老人和正常老人幾乎沒什么分別,這也許就是護理所能達到的最高境界。
本站文字及圖片內容版權歸湖南普親老齡產業(yè)發(fā)展有限公司所有,任何單位及個人未經許可,不得擅自轉載使用
網(wǎng)站備案/許可證號「湘ICP備15011513號-1」 法律聲明
Copyright © 2019 湖南普親老齡產業(yè)發(fā)展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